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在制药制造业中的重要性-基于某某阁药厂报告

在制药制造业中,保障工人的健康与安全是企业运营的核心责任之一。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作为一项关键措施,通过系统性地识别和评估工作场所中的潜在危害因素,确保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助力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本文以一家位于某大型工业区的制药制造设施为例,探讨其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过程,分析主要危害因素及其检测数据,评估现有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这一分析,我们旨在强调职业健康管理在制药行业中的重要性,为同类企业提供参考和启示。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背景与意义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是指对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全面识别、量化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系统过程。其主要目标包括:

  1. 危害识别:明确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特征。
  2. 风险评估:评估这些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潜在影响及其严重程度。
  3. 防护措施审查:检验现有防护措施的有效性,识别潜在不足。
  4. 改进依据:为企业提供科学数据支持,指导优化职业健康管理策略。

在制药制造业中,生产过程涉及多种化学物质、粉尘、噪声和高热环境,这些因素使得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尤为必要。有效的评价不仅有助于降低职业病发生率,还能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和长期竞争力。


评价概况

该制药制造设施是一家历史悠久的传统企业,主要从事中药材加工和多种剂型药品的生产,包括片剂、胶囊剂和丸剂等。根据国家职业卫生管理规定,该设施被归类为职业病危害风险较高的企业,因此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是其法定义务。2019年,该设施委托一家专业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针对其主要生产区域(包括前处理车间、制剂车间和包装车间)以及辅助设施(如锅炉房和污水处理站)进行了全面评估。评估团队采用现场勘查、环境检测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识别出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对其危害程度和现有防护措施进行了详细评价。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检测数据

评估结果显示,该设施面临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噪声、粉尘、高温和化学物质暴露。以下为各因素的详细分析及相关检测数据。

1. 噪声

噪声是制药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危害因素,尤其在设备密集的操作区域表现突出。检测结果表明,部分岗位的噪声水平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2.2-2007)的限值。以下为具体数据:

  • 粉碎岗位:8小时等效声级(LAeq,8h)为92.5 dB(A),超出标准限值85 dB(A)。
  • 混合岗位:LAeq,8h为89.3 dB(A)。
  • 提取岗位:LAeq,8h为87.6 dB(A)。

健康影响: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可能导致听力下降、耳鸣甚至不可逆的听力损失。

2. 粉尘

粉尘主要来源于药材切制、研磨和制粒等工序。检测显示,部分岗位的粉尘浓度超出国家标准限值(GBZ 2.1-2019)。具体数据如下:

  • 切制岗位:总尘浓度为12.4 mg/m³,超出限值4 mg/m³。
  • 制粒岗位:总尘浓度为8.7 mg/m³。
  • 丸剂成型岗位:总尘浓度为6.2 mg/m³。

健康影响:吸入高浓度粉尘可能引发尘肺病、慢性支气管炎或过敏性呼吸道疾病。

3. 高温

高温环境主要出现在炒制、灭菌和干燥等工序,尤其在夏季更为显著。检测采用湿球黑球温度(WBGT)指数评估,结果显示部分岗位超出国家标准限值(GBZ 2.1-2019):

  • 炒制岗位:WBGT指数为32.5°C,超出重体力劳动限值28°C。
  • 灭菌岗位:WBGT指数为30.2°C。
  • 锅炉操作岗位:WBGT指数为33.8°C。

健康影响:高温暴露可能导致热射病、热痉挛或慢性疲劳综合征。

4. 化学物质

化学物质暴露主要涉及清洁工序中的强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以及实验室分析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如乙腈、甲醇和三氯甲烷)。检测数据如下:

  • 清洁岗位:氢氧化钠浓度为0.8 mg/m³,未超标(限值2 mg/m³)。
  • 分析实验室
  • 乙腈浓度为18.5 mg/m³,未超标(限值40 mg/m³)。
  • 甲醇浓度为22.3 mg/m³,未超标(限值50 mg/m³)。
  • 三氯甲烷浓度为9.8 mg/m³,未超标(限值20 mg/m³)。

健康影响:尽管未超标,长期接触仍可能引起皮肤刺激、呼吸道损伤或慢性中毒风险。


现有防护措施的评估

该设施针对上述危害因素采取了多种防护措施,包括工程控制、个体防护和管理手段。以下为具体措施及其效果评估。

1. 工程防护

  • 噪声控制:在高噪声设备上安装隔声罩和减震装置。
  • 粉尘控制:配备抽风除尘系统,采用高效布袋过滤技术。
  • 高温控制:在高温区域增设通风设备和局部降温设施。

评估:工程措施降低了部分危害水平,但噪声和粉尘在某些岗位仍超标,表明控制效果需进一步优化。

2. 个体防护

  • 噪声防护:发放防噪声耳塞和耳罩。
  • 粉尘防护:提供符合标准的防尘口罩。
  • 高温防护:配备防暑降温饮料和轻便工作服。

评估:个体防护用品配备齐全,但现场检查发现部分工人未规范佩戴,需加强监督。

3. 管理措施

  • 组织架构:设立职业健康管理小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 制度建设:制定职业病危害防治制度和应急预案。
  • 健康监护:每年组织职业健康体检,近三年覆盖率分别为96.7%、97%和97.8%。

评估:管理制度较为完善,但体检覆盖率未达100%,存在改进空间。


职业健康监护结果分析

职业健康体检是衡量危害因素对工人健康影响的重要依据。近三年体检结果如下:

  • 2017年:体检人数176人,发现1例噪声相关职业禁忌证,已调整岗位。
  • 2018年:体检人数194人,发现2例职业禁忌证(1例高温,1例化学物质暴露),均已调岗。
  • 2019年:体检人数179人,发现2例职业禁忌证,1例疑似职业病正在确诊。

分析:体检结果显示,职业病危害对少数工人健康产生影响,提示需加强早期干预和防护。


改进建议

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1. 噪声治理:在高噪声区域增设隔声屏障,优化设备维护计划。
  2. 粉尘控制:定期检测和升级除尘设备,确保运行效率。
  3. 高温改善:增加空调或通风系统,调整高温时段作业安排。
  4. 化学物质管理:强化通风设施,完善化学品储存和使用规范。
  5. 个体防护监督:开展培训,提升工人防护意识和规范佩戴率。
  6. 健康监护优化:确保100%体检覆盖率,建立长期健康档案。

法律与监管框架

制药制造业的职业健康管理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规约束。企业需遵守国家标准(如GBZ 2.1和GBZ 2.2),定期开展危害评价,并接受监管部门检查。未能履行义务可能面临处罚,甚至影响生产许可。


写在最后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是制药制造业保障工人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通过对该设施的案例分析可见,尽管其在职业健康管理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噪声、粉尘和高温等危害仍需改进。持续的监测与优化不仅体现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也符合法律和社会期望。希望本文能为行业提供借鉴,推动制药制造业职业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