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1.1 任务来源及目的
该加气站项目旨在服务区域内的燃气车辆提供安全高效的LNG燃气加注。项目建成后,将产生一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高温、噪声、硫化氢、一氧化碳等。通过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计与实施,力求从源头上控制危害因素,保障劳动者健康,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1.2 设计依据
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为依据,包括:
-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 《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
-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1-2019)
- 《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技术标准》(GB50156-2021)
同时结合企业提供的生产工艺及设备数据,确保设计符合实际需求。
1.3 设计范围
本次设计针对加气站主体工程(加气区、储罐区)及公辅设施(站房、维修区等)涉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提出防护设施设计与管理措施。设计内容涵盖:
- 加气区及储罐区的防护设备布局;
- 劳动者个人防护措施;
- 应急救援设施规划。
1.4 设计原则
- 预防为主:通过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相结合,优先降低职业病危害源头的强度。
- 系统全面:覆盖所有存在或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
- 技术先进:采用符合国家规范的技术、设备和材料,确保防护设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 经济适用:综合考虑投资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
2. 建设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2.1 工程概况
该加气站为三级LNG加气站,配备1座60m³半地下卧式储罐及相关配套设施。站内功能区主要包括:
- LNG储罐区:配置增压气化设备及放空管。
- 加气区:设2座加气岛,配置LNG加气机,满足双车道运行需求。
- 站房区域:集办公、监控与管理功能于一体。
2.2 工艺流程及设备布局
项目选用当前主流的LNG加注技术,包括:
- 卸车流程:通过增压汽化器完成LNG卸载至储罐。
- 加注流程:LNG通过潜液泵加压后由加气机注入车辆。
- 泄压流程:当储罐内气压超标时,BOG气体通过EAG加热器处理后排空。
设备布置遵循安全、便捷、节约的原则,所有工艺设备间距及布置方式符合《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技术标准》要求。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根据项目运行特性,识别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
- 物理因素:噪声、高温、低温冻伤。
- 化学因素:硫化氢、甲烷、一氧化碳、氮氧化物。
- 劳动过程危害:不良体位、夜间作业导致的生物节律紊乱。
2.4 职业病危害程度预测
- 噪声:主要来自设备运行,影响较短时间内的听觉敏感度。
- 高温:加气区夏季露天作业可能导致中暑风险。
- 化学因素:泄露情况下,硫化氢浓度可能短时间内超标。
- 低温冻伤:储罐或管道泄露导致液化天然气直接接触皮肤。
3. 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
3.1 构(建)筑物设计
- 通风设施:
- 加气区采用敞开式罩棚,自然通风结合局部排风设备,快速排除泄露气体。
- 站房内采用分区机械排风,重点区域(配电室、卫生间)设置换气系统,换气次数达12次/h。
- 隔音措施:
- LNG潜液泵及增压气化器等高噪声设备加装隔音罩。
- 站房办公区域安装隔音门窗,降低外部噪声干扰。
- 温控设施:
- 为露天作业区提供遮阳设施,夏季安装移动冷风机。
3.2 个体防护用品设计
劳动者配备以下防护用品:
- 防噪耳罩或耳塞,适用于高噪声环境作业。
- 防冻手套及护目镜,用于低温液体处理操作。
- 防毒面罩,防止硫化氢及其他有害气体吸入。
3.3 应急救援设施设计
- 设置应急洗眼器及淋浴设施,便于处理化学溅射事故。
- 配置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加强硫化氢泄漏检测能力。
- 站内设立应急物资库,包括防护服、急救箱、呼吸器等。
4. 职业病防护措施及实施方案
4.1 防护设备配置
- 通风系统设计:
- 局部排风:重点区域(如储罐区)设置自动启动的排风系统,应对潜在气体泄漏。
- 自然通风:加气区采用敞开式设计,结合周围环境的风向条件,实现全年良好通风效果。
- 隔音降噪措施:
- 设备隔音罩:为潜液泵、气化器等噪声源设备安装隔音罩,同时使用吸音材料降低反射噪声。
- 办公区域隔声:通过优化站房结构,使用多层隔音玻璃及吸音墙体。
- 温控设备:
- 冷却装置:加气区配备移动冷风机,为夏季高温作业提供降温支持。
- 遮阳措施:在作业区域安装耐候性遮阳板,减少高温辐射对劳动者的影响。
5. 应急救援设施规划
5.1 应急通道和设施布置
- 应急通道设计:确保每个功能区至少有两条疏散通道,通道宽度满足紧急情况下车辆与人员同时疏散的要求。
- 应急设备:站内配置移动式灭火器、急救箱、防护服等;储罐区周边安装可燃气体报警器。
5.2 应急救援方案
- 事故报警:气体泄漏时,报警系统可触发全站警报,联动关闭潜液泵与加气机。
- 泄漏处理:
- 配备便携式泄漏探测仪,快速定位泄漏点。
- 使用惰性气体吹扫泄漏区域,防止爆燃风险。
5.3 培训与演练
- 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覆盖气体泄漏、设备故障、高温中暑等多种场景。
- 加强员工对急救器材的操作培训,确保每名员工熟练使用急救设备。
6. 辅助用室及卫生设施设计
6.1 劳动者福利设施
- 休息室:站房内设置独立休息室,安装空调与舒适座椅,为劳动者提供安全的休息环境。
- 卫生间设施:配备独立卫生间,配置机械排风系统,保持空气流通。
6.2 绿色环保设计
- 站区设立绿化带,利用植物降噪及吸附粉尘,提升整体环境质量。
- 安装雨水收集系统,用于日常清洁与灌溉绿化。
7. 职业健康监护与管理
7.1 健康监护制度
- 体检计划:
- 定期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关注听力、肺功能及心理健康状况。
- 对重点岗位(如储罐区操作员)增加特定职业病监测项目。
- 档案管理:建立劳动者职业健康档案,记录体检结果、健康状况及工龄。
7.2 安全教育培训
- 新员工岗前培训:普及职业病危害防护知识及应急处理流程。
- 年度复训:每年开展一次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加强员工安全意识。
7.3 日常监测与检查
- 安排专人每日巡检各功能区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 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定期检测噪声、气体浓度及其他危害因素。
8. 防护效果评价
8.1 预期效果
- 噪声控制:通过隔音设施,工作场所噪声强度降至85dB(A)以下。
- 气体防护: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浓度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1-2019)。
- 高温防护:员工中暑病例数明显减少,劳动强度下降。
8.2 改进建议
- 持续优化职业病防护设施布局,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 定期引入职业病防治新技术,加强作业环境的综合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