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四川省近年来加大对职业病危害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通过典型案例曝光、高额罚款及联合执法等手段强化监管。本文梳理近年处罚案例,分析企业常见违法行为、执法趋势及合规建议,为劳动者权益保护与企业责任落实提供参考。
一、职业病危害违法行为的常见类型
1. 未落实职业健康检查制度
职业健康检查是职业病防治的核心环节,但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或逃避责任,长期忽视该义务。例如:
- 雅安某公司未组织接触粉尘、噪声的劳动者进行岗前、岗中及离岗体检,且未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被处以31万元罚款。
- 眉山某机械公司因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并隐瞒危害真实情况,被罚款15万元。
此类行为直接侵害劳动者知情权,导致职业病风险积累,成为执法重点。
2. 未规范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档案管理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企业需定期检测工作场所危害因素并建立职业卫生档案。但实践中:
- 内江某电子材料公司因未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未提供防护用品,被罚21.5万元,创下2016年四川同类案件最高罚单。
- 什邡市3家企业因未检测、评价工作场所危害因素,2023年被集中通报警告。
检测缺失使企业难以及时发现风险,加剧职业病爆发的可能性。
3. 使用违规材料或作业流程
部分企业为追求利润,采用禁用物质或简化防护流程。典型案例包括:
- 南充某烟花厂使用甲醇代替乙醇生产亮珠,增加劳动者中毒风险,被罚20万元。
- 重庆某公司因未对工作场所进行现状评价,被责令限期整改。
此类行为往往伴随生产安全双重隐患,易引发群体性健康事件。
二、典型案例分析与执法趋势
1. 高额罚款与“一案双罚”机制
近年处罚力度显著增强,且倾向于“既罚企业又追责个人”。例如:
- 泸州某诊所因非法开展产前诊断,被没收违法所得2万余元并罚款8万元,相关医师另案处理。
- 南充某医院因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伪造病历,被吊销执业许可证并罚款4万元。
这种“双罚制”强化了企业和个人的双重责任,倒逼管理规范化。
2. 跨部门联合执法与“回头看”检查
监管部门通过多部门协作提升执法效率,并对整改情况持续跟踪:
- 遂宁市应急管理局联合经科局、消防大队查处某企业粉尘爆炸隐患,罚款3.3万元。
- 雅安某公司因未整改职业健康问题,在“回头看”检查中被追加处罚。
联合执法覆盖生产安全、卫生、市场监管等多领域,形成监管闭环。
3. 聚焦重点行业与新兴风险
执法范围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扩展,并关注新兴业态:
- 攀枝花某环保公司因现制现售水细菌超标被罚9900元,暴露社区饮水设备管理漏洞。
- 酒店、游泳池等公共场所因卫生检测不合格频遭处罚,反映公共卫生监管趋严。
行业覆盖面的扩大体现了职业病防治从“生产端”向“生活端”延伸的趋势。
三、企业合规建议与风险防范
1. 构建职业健康管理体系
- 定期检测与档案管理:按《职业病防治法》要求,每三年开展现状评价(高风险企业每年一次),并保存检测报告、健康档案等资料。
- 外包责任界定:企业需对外包作业的职业病防治承担主体责任,如宜昌某公司因外包车间未体检被罚5万元,警示“外包≠责任转移”。
2. 强化员工培训与防护保障
- 岗前培训:确保劳动者知晓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避免“未告知”类处罚。
- 防护用品配备:根据作业环境提供合规设备,如防噪耳塞、防尘口罩等,并定期维护。
3. 建立应急整改机制
- 自查自纠:参考《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定期排查高风险环节。
- 快速响应:收到整改通知后需限时完成,如遂宁某餐具消毒企业因二次抽检不合格被追责,凸显整改时效的重要性。
四、社会影响与行业启示
1. 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高额处罚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例如,四川省应急管理厅明确将推动职业病危害严重企业“关停并转”,促进产业升级。
2. 提升公众健康意识
典型案例公示增强了劳动者维权意识。如成都某酒店因未公示卫生检测结果被罚,提示消费者主动查看公共场所卫生信息。
3. 完善法律与监管协同
从《职业病防治法》到地方性法规(如《四川省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法律体系逐步细化。未来需进一步整合卫健、应急、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实现动态监管。
结语
四川省通过刚性执法与典型案例曝光,构建了职业病防治的“高压网”。企业需将合规管理纳入战略层面,而非应付检查的短期行为。唯有将劳动者健康权益置于首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双赢。
数据来源: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管理部官网、各地市行政处罚公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