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与我们“吃”息息相关,却又常常被忽视的话题——食品制造业的职业卫生。当我们享受美味的糕点、饮料或加工食品时,背后生产线上的工人们可能正面临着各种职业病危害。了解这些风险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不仅是对劳动者健康的负责,也是保障整个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那么,食品制造业到底隐藏着哪些“健康杀手”呢?我们又该如何精准地“揪出”它们并进行有效防控?
一、 “看不见”的威胁:食品生产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食品制造业的工作环境复杂多样,潜在的职业病危害可以大致归为四大类:
1. 化学因素:空气中弥漫的“毒”与“蚀”
这可能是最常见也最多样的一类风险。
- 有毒气体与溶剂悄然入侵:
- 铅(Pb):想象一下,在制作某些再制蛋(如皮蛋)添加配料时,工人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到铅。长期下来,慢性铅中毒会找上门,损伤神经系统,甚至影响智力(相关标准参考 GBZ37-2015)。
- 氯气(Cl₂):卤水净化是不少食品厂的必备工序,但氯气一旦泄漏,可不是闹着玩的,轻则引发气管炎,重则导致肺炎甚至致命的肺水肿(GBZ65-2002)。
- 二氧化硫(SO₂):在蔗糖厂,蔗汁澄清过程中会释放二氧化硫。这种刺激性气体会直接攻击眼睛和呼吸道黏膜,引起结膜炎和上呼吸道不适(GBZ58-2014)。
- 正己烷:它是提取食用植物油的常用溶剂。如果防护不当,长期接触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让工人手脚麻木、无力(GBZ84-2017)。
- 酸雾家族(硫酸、盐酸、硝酸):柠檬酸生产、淀粉糖化等过程中,酸雾弥漫是常态。这些具有强腐蚀性的酸雾不仅会灼伤眼睛,长期吸入还会腐蚀牙齿,形成“牙酸蚀病”(GBZ54-2017、GBZ61-2015)。
- 腐蚀与刺激也不容小觑:
- 氨气(NH₃):在发酵车间或使用盐水降温系统时,氨气是常客。液氨挥发产生的气体会强烈刺激并灼伤呼吸道(GBZ14-2015)。
- 氧化锌烟尘:在生产某些锌盐添加剂时,高温会产生氧化锌烟尘,吸入后可能引发类似感冒的“金属烟热”(GBZ48-2002)。
2. 物理因素:环境带来的“烤”验与“震”撼
工作环境本身的物理条件也可能带来伤害。
- 高温“烤”验:烘焙、油炸、杀菌…这些高温作业无处不在。在闷热的车间里长时间工作,中暑(热射病、热痉挛等)风险大大增加(GBZ41-2019)。想想糕点师傅面对的烤炉,水产品干制车间的热浪,都不轻松。
- 噪声“轰”鸣:筛料机、粉碎机、包装线…各种机器运转产生的噪声常常超过85分贝的安全线。长期暴露在这种环境下,听力会逐渐下降,最终可能导致无法逆转的噪声聋(GBZ49-2014)。
- 振动之“扰”:操作某些手持或固定式振动设备时,持续的局部振动可能传递到手臂,久而久之引发手部血液循环障碍和神经损伤,即“手臂振动病”。
3. 生物因素:微生物的“潜伏”
食品原料和加工过程也可能涉及生物性危害。
- 病原微生物侵袭:
- 炭疽杆菌:在处理可能来自疫区牲畜的原料或进行检疫时,存在感染风险,可能导致皮肤炭疽或更严重的肺炭疽(GBZ227-2017)。
- 布鲁氏菌:同样在接触牲畜或处理生鲜乳制品时可能感染,引起反复发热、关节疼痛的布鲁氏菌病(GBZ227-2017)。
- 真菌与寄生虫:甘蔗渣、谷物等原料如果储存不当,容易滋生霉菌。工人吸入真菌孢子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或呼吸道疾病。某些原料还可能携带寄生虫卵。
4. 其他因素:粉尘与疲劳的“叠加”
- 粉尘困扰:例如,在制盐、腌渍等工序中,空气中会弥漫着大量的氯化钠(食盐)粉尘。长期接触不仅刺激呼吸道,还可能导致皮肤干燥甚至溃疡(GBZ62-2002)。谷物粉尘、糖粉等也同样需要关注。
- 工效学“陷阱”: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如弯腰、扭转)、重复性手部动作(如包装、切割)等,容易导致肌肉骨骼系统劳损,颈肩腰腿痛成为常见问题。
二、 火眼金睛:如何检测与评价这些职业危害?
识别了风险,下一步就是如何精准地测量它们。“对症下药”的前提是“准确诊断”。现代职业卫生技术提供了多种武器:
1. 化学因素检测:从实验室到现场快检
- 传统实验室的“定海神针”: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有机溶剂(比如前面提到的正己烷)的“利器”,能准确定量。
- 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食品中可能迁移或残留的重金属(如铅、汞)等非挥发性物质。
- 离子色谱法:专门用来分析酸雾中的硫酸根、硝酸根离子浓度。
- 快速检测技术的“侦察兵”:
- 电化学传感器:做成便携式仪器,可以实时监测空气中毒气(如硫化氢、氨气)的浓度,反应灵敏,有些甚至能检测到ppm(百万分之一)级别。
- 荧光免疫层析:就像快速验孕棒一样,结合手机拍照分析,能快速筛查样品中的生物毒素(如黄曲霉毒素)。
2. 物理因素检测:用数据说话
- 声级计:拿着它在车间走一圈,就能按照国家标准(GBZ/T 189.8)测出不同位置的噪声强度,判断是否超标。
- 热指数仪:测量WBGT指数(综合了温度、湿度、风速和热辐射),科学评估高温作业的热负荷程度。
- 振动分析仪:安装在设备上或让工人手持,测量振动频率和强度,评估手传振动的风险等级。
3. 生物因素检测:揪出隐形病原体
- 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能快速、特异性地检测出目标病原体(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的DNA片段,哪怕数量很少。
-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定量检测样品中病原微生物的特定蛋白质。
- 生物传感器:利用生物分子(如酶、抗体)或细胞与目标物反应产生信号,例如基于纳米材料的比色传感器可以快速检测水体或样品中的重金属离子(如六价铬)。
4. 其他技术补充
- X射线检测系统:常用于成品包装线上,不仅能发现金属碎片,还能检测出玻璃、石子等物理污染物,虽然主要用于产品质量控制,但也间接减少了后续处理这些污染物时可能产生的危害。
- 粉尘浓度测定仪:利用激光散射原理,实时监测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
三、 法律法规:检测评价的国家标准与规范
职业病危害的检测评价可不是“想测就测”,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
- 法律与标准是基石:
-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最新修订版)明确规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要由取得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来承担。
-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规范》(GBZ 331-2024)要求检测范围必须全面覆盖工作场所内所有可能存在或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地点,涵盖化学、物理、生物等各类因素。
-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则像一份“重点关注名单”,列出了需要优先监测和控制的危害因素。
- 规范流程保质量:
- 准备阶段:技术人员首先要“摸底”,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使用的原辅材料、现有的防护设施等基础信息。
- 现场采样:采样点的布置、采样时间和频率都有讲究,必须遵循GBZ 159等规范,确保采集到的样品能真实反映工人的实际接触水平。
- 实验室分析:样品送回实验室后,需依据GBZ/T 160系列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
- 评价报告:最后,依据《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GBZ/T 277-2016)等标准,出具详细的评价报告。报告不仅要指出存在哪些危害、危害程度如何(分级),还要给出切实可行的防护建议。
- 严格的质量控制:
- 承担检测评价的机构必须通过CMA(中国计量认证)和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等资质审核,确保其检测能力和管理体系符合要求。
- 这些机构还需要定期参加国家卫健委等部门组织的实验室间比对活动,好比“考试”,以确保持续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
四、 防患未然:多措并举的综合防控建议
知道了风险在哪里,也懂得如何测量,最终目的是要控制和消除这些风险。这需要一套组合拳:
- 工程控制:从源头扼杀危害
- 优先考虑从源头上改进工艺、替换低毒无毒材料。
- 对于无法避免的危害,采取工程技术手段。比如,在高温作业点安装有效的局部通风或空调降温系统;给产生巨大噪声的设备加装隔音罩、减震垫,或者将其隔离在单独房间内。密闭产生粉尘或有毒气体的操作,并配备抽风净化装置。
- 个体防护:最后一道防线
- 当工程措施无法完全消除风险时,必须为工人配备合格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PPE)。
- 接触酸碱等腐蚀性物质时,要戴防化手套、穿防化服、戴防护眼镜或面罩。
- 在粉尘或有毒气体环境中,必须根据危害物种类和浓度选择合适的防尘口罩(如N95)或防毒面具。
- 噪声超标区域要佩戴耳塞或耳罩。
- 接触生物危害(如病原体)时,需穿戴一次性防护服、口罩、手套等。
- 健康监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企业必须依法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 检查项目要有针对性,比如接触铅的工人要定期查血铅,噪声岗位的工人要进行听力测试。
- 建立并妥善保管每位员工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记录接触危害史、体检结果等。
食品制造业的职业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工艺、设备、管理、个体防护等方方面面。认识到这些潜在的化学、物理、生物及其他危害,掌握科学的检测评价方法,并严格遵循国家标准,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才能真正为奋战在食品生产一线的劳动者撑起一把健康的“保护伞”。这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和社会形象的基石。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背后的那份辛勤与安康!
选择四川新益晨,我们将为你撑起职业卫生的保护伞!